全力建设一流电力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创新驱动产改路 “五色”赋能促发展产教融合联盟助推“求学圆梦行动” 着力打造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新范式电力网络安全的守护者:我与产改共成长

 

产教融合联盟助推“求学圆梦行动” 着力打造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新范式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宗伟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行业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办学70余年来,为全国电力行业培育输送了十几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

  2023年以来,学校以全国总工会“求学圆梦行动”试点工作为契机,组建了全国首个由工会牵头的“政工行企校”五方共建的重庆市电力行业产教融合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形成了助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1334”工作新范式(线上线下培训全国电力企业产业工人达2万余人次,取证9400余人次;为800余名产业工人提供学历提升服务;已开发建成云端课程并免费开放的标准化课程39门、微课3530节),得到重庆市委、全国总工会主要领导的批示和企业职工广泛欢迎。

  打造“一堂特色课”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学校率先响应党中央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号召,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优势,征集思政课程案例,整合企业文化展厅、党建示范基地、劳模工作室等资源,深入挖掘企业创业历程、公司先进人物事迹运用于课程教学,试点打造形成本土化的思政课程。创建联盟校外思政育人库,将教学课堂延伸到基层一线,有效解决思政内容与工作脱节的问题,为电力行业产业工人提供更具实践性、针对性的特色思政教育。

  深化“三项机制” 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完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机制。学校以国家、企业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联盟“联合作战”优势,定期举办技术交流活动,联合组织课题申报,引导劳模工匠、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引导参与创新性引领性集智攻关。

  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机制。学校依托联盟的技术、技能优势,积极举办各级电力行业劳动和技能竞赛,指导成员企业立足本单位、本工种,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

  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引领机制。学校定期组织院校教师“下沉”到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产业工人提供理论指导、专利申报、论文修改等工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组织劳模和工匠人才进校任教,以特聘教授(讲师)、校外指导老师等身份进校授课,以产业链为基础,共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学校成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第一批工匠学院建设点。

  畅通“三条通道” 助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

  畅通电力行业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通道。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前职后教育并重等原则,打造以学校为主平台、联盟企业各培训中心及实训基地为分平台、联盟单位各技术部门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为节点的“一主多分多节点”的培训体系,探索“专题化、菜单化、常态化、共享化、上门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畅通电力行业产业工人职业技能评价通道。依托学校现有的考培和评价基地等平台,开展相关工种取证和技能等级认定的培训及考试工作。联盟其他成员培训平台与学校平台相互补充,探索“训考晋一体”评价认证,推进技能人才互通互认,打通人才壁垒。

  畅通电力行业产业工人学历升级通道。为缓解工学矛盾,探索出“技能培训+学历提升”互联互认、“线上学习+线下培训”同向融合、“高校组训+企业内训”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送教上门”教学方式、“论文写在岗位上”毕业设计创新模式,鼓励学员将生产现场的问题作为论文题目,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重辅导,打通产业工人学历提升通道。

  搭建“四个平台” 助推产改走深走实

  搭建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学校依托“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与“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重庆市级教学资源库,开发了“重庆市继续教育优质网络课程”,校企联合开发高质量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搭建“五小”成果交流平台。学校依靠联盟搭建能源系统“五小”创新成果展示交流、转化应用平台,加强职工创新成果应用和孵化力度,积极推动“五小”创新成果走出班组、走出企业、走向社会。

  搭建实习就业双选平台。依托联盟打造“实习就业双选平台”,通过联盟交流会、专题招聘会、信息上网、推荐实习等形式,实现校企人才共享,信息对称。

  搭建劳动劳模工匠精神培育平台。联盟组织各单位收集整理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相应资料,引导产业工人和院校学生争当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先锋楷模。联盟搭建新时代产业工人讲习直播间,邀请劳模、工匠进行网络授课或者人物专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