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推进农业龙头企业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做大做强“巴味渝珍”特色农业品牌以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地

董梦杭


  ●要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全面提升“硬实力”“软实力”与“智实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构筑起新的增长点。

  ●坚持以业留才,以环境留才,注重打造适应人才发挥作用的产业结构,积极营造优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切实打造出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相适应的“梧桐效应”。

  ●抓住东西产业转移契机,优选具有丰富前后向联系的核心产业,吸引全产业链落户重庆,不断壮大重庆产业集群,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深化部署,也为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不久前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也指出,要“在建设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上实现新突破”。从区位优势来看,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还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和枢纽所在,承启东西,贯通南北,具备成为战略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从发展基础来看,重庆是中西部地区首个GDP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有着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具备成为战略腹地的物资供应基础。从开放水平来看,重庆是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化大都市,通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独特的区位、产业和开放优势,使重庆具备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重要条件。重庆要通过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主动承接产业东西转移,加快构建与国家战略腹地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重大突破,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腹地布局,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

  承接东部产业新转移,激发“雁阵效应”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这不仅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全国产业链优化和升级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重庆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优势凸显的先进制造业,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要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全面提升“硬实力”“软实力”与“智实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构筑起新的增长点。一要做强“硬实力”。瞄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和科技赋能,努力打造若干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二要做优“软实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医疗和教育等体系,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能级发展。三要做深“智实力”。加强数据、信息与知识的集成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和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城市运行的科学性和效率,实现更为精准和高效的产业转型升级。

  嵌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现“溢出效应”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占据着枢纽地位。随着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日益完善和发展,重庆作为“运营组织中心”通向全球490个港口,必须以加快嵌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切实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一要优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基础设施、运输网络、跨区通关、产业配套等方面,与沿线省区市紧密携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二要深化链式效应。切实将重庆建设成为中国内陆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的核心区域,促进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等重要经济板块的协同发展。三要强化智慧引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智能化运营水平,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此外,还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迭代升级、全面突破,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全国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更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东盟、融入全球。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加速“集群效应”

  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重庆加快实施“十项行动”,迭代升级“四张清单”,不断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一要加强资源互补。成渝两地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科教文卫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双方要求同存异,在同中求发展,在异中寻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二要突出创新驱动。以西部科学城建设为载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创新链条的完整闭环。以西部科学城为媒介,强化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要推进深度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全面实现科研、产业、社会治理等融合,发挥融合功能与效能,实现在融合中一体化,在一体化中实现集群,着力培植出与战略腹地相适应的“集群效应”。

  打造人才高地新平台,培育“梧桐效应”

  得人者兴,失人者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做出了一系列引智战略决策,极大地提升了重庆人才存量与增量。重庆要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地,必须加快汇集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步伐,快速将重庆打造为人才向往的高地。一要引进顶尖人才。以“高端、精准、急需”为导向,加快建设人才引进高地,吸引满足国家战略腹地需求的顶尖人才。通过创新性政策,强化“离岸引才”和“飞地引才”,积极鼓励顶尖科技人才向重庆流动。二要用好各级人才。大力优化体制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包括“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在内的“头雁引领、群雁竞飞、雏雁展翅”的人才发展模式。三要留住现有人才。要坚持以业留才,以环境留才,注重打造适应人才发挥作用的产业结构,积极营造优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切实打造出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相适应的“梧桐效应”。

  聚力创新极核新生态,释放“虹吸效应”

  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腹地的核心承载地,构建以创新为驱动的极核,从而实现先进技术先进产业的“虹吸效应”,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核心要义。这就要求不仅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持续打造,更要着重于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放大特色优势。一要打造核心产业。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领域的发展步伐,构建“四梁八柱”模式,在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板块打造核心产业。二要建设支撑平台。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产业平台,包括研发中心、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中心和培训机构等,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支持,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门槛,加速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三要构建集聚效应。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重视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极点。同时,抓住东西产业转移契机,优选具有丰富前后向联系的核心产业,吸引全产业链落户重庆,不断壮大重庆产业集群,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价值利益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