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十一章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要“全面优化韧性可靠敏捷高效的本质安全新体系”“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强大动能和坚实支撑”。城市本质安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也是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最优先最急迫的重大任务。因此,亟需优化本质安全新体系,推动城市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从局部应对向系统治理、从刚性对抗向韧性建设的系统性转变,实现“安全为发展赋能、发展为安全添力”的良性循环。
培育人民安全素养,激活超大城市治理内生动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安全素养的提升过程就是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内生动力激活的过程。从“风险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风险的主动预防者”,人民安全素养的持续培育将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注入“主体动能”。一是厚植安全文化,推动人民从被动感知到主动关注安全风险。在实践中,可建设综合性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场所,开展常态化导览参观、安全讲座、科普咨询等安全宣教活动,激发市民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意愿,推动安全素养培育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互动”。二是锻造安全能力,以技能锤炼推动风险应对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干预”。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相结合,构建覆盖全龄段的安全培训体系,提升市民风险识别、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能力。三是激发参与动力,建立“正向激励+责任共担”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评选等方式,推动城市安全治理生态从“政府主导、市民配合”向“政府引导、全民守护”的全面升级。
完善城市设施全要素管理,夯实现代化治理根基。城市设施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物理载体。通过系统化的全要素管理,确保城市设施与城市功能、居民需求的精准适配,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理空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全周期“智管”。全面落实“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要求,着力构建覆盖燃气管网、排水管网、供水管网、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网,形成兼具智能感知、精准研判和协同处置功能的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安全管理平台,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型。二是推进老旧设施系统化焕新。针对建成年代较早、建设标准较低的老旧设施,着力推进“管网更新+空间优化+功能提升”一体化焕新工程。如推广重庆市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的经验,运用“安全效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的复合改造模式,使老旧设施从“安全隐患点”变为“治理增效点”。三是健全房屋安全全链条管控机制。针对新建房屋,施行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链条安全评估;针对老旧房屋,构建“结构检测+隐患整治+风貌保护”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锻造城市敏捷恢复能力。公共安全是城市治理的基本职责。当前,超大城市由于人口高度集聚、功能高度集中、空间立体开发等因素,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时更显脆弱,实现从“刚性对抗”向“韧性建设”的转型是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必然选择。一是自然灾害防治协同提效。打造融合系统协同、智能响应、适应演化等要素的安全韧性技术体系,推动城市治理从单灾种防控向多灾种协同防御转型,从“灾后修复”向“灾前预控”跃升。二是社会治安防控整体联动。构建包含司法支撑、心理服务、技术赋能的协同治理体系,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整合全市建筑信息、人员信息、交通信息等多领域数据,实现重点区域异常行为智能预警、异常事件智能辅助处置。同时,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通过构建网格巡查、社区心理服务站等前端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早识别、早化解。三是多元共治凝聚恢复合力。构建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常态化联动机制,确保在公共安全风险发生时各方主体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处置,推动城市从“冲击受损”向“快速回弹”转变,切实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系统恢复效能与韧性支撑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156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