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持久科学家精神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优化本质安全新体系护航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李敬


  ●要聚焦“战略性、先导性、规模化”,瞄准全球产业变革方向,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强化数字赋能、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服务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要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度转型,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智能制造基础设施、供应链数字化设施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应对深刻复杂变化风险挑战、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战略抉择,是“十五五”时期的首要重大战略任务。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五五”时期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一方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直接关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质量。我国人均GDP距离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十五五”时期需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速才能为目标实现奠定基础。这一增长不能再依赖传统要素驱动,必须通过产业体系现代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的转化器。构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才能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产业载体。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五五”时期应对风险考验、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战略支撑。“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限制增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前,我国通过发展本土芯片制造,有效缓解了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卡脖子”压力;在新能源领域,通过布局海外锂、稀土资源项目,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从社会稳定看,实体经济吸纳了近80%的就业人口,为社会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只有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才能确保在惊涛骇浪中站稳脚跟,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核心路径。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而产业体系现代化则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合理比重的制造业,可为产业体系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投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可有效避免“脱实向虚”风险。历史经验表明,实体经济不强,产业体系就是空中楼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在“十五五”时期,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正确方向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坚持制造业骨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制造业是畅通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的枢纽所在,在经济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地位。卡尔多增长规律表明,制造业产出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制造业产出增长还和非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制造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建立以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当前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三者分别从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跨界协同三个维度,定义了制造业的转型目标与具体实践模式。智能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运营模式、产品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核心是用数据驱动决策,提升效率、柔性与创新能力。绿色化是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模式变革,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高效的制造体系,核心是在全产业链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负荷,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融合化是通过技术交叉、产业渗透、要素重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技术、产业集群等深度融合,核心是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延伸价值链、拓展新空间。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要以“三化”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以“五个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十五五”时期,要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发展战略需要,重点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和网络强国。“五个强国”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制造强国是核心,要推动制造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效益跃升,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关键任务是突破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技术。质量强国是保障,要构建标准、品牌、服务“三位一体”质量发展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关键任务是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形成中国技术标准话语权。航天强国是要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制高点,以探月探火、行星探测、空间站应用为核心,推动航天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交通强国是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内外循环提供基础支撑。网络强国是要以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网络安全为三大支柱,构建数字经济核心底座。“五个强国”形成制造为基、质量为魂、航天为尖、交通为脉、网络为翼的协同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

  在“十五五”时期,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方面,要以“智能化+”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让“老树发新芽”。钢铁、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的“压舱石”,需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要推广“数字孪生工厂”“智能产线”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另一方面,要聚焦“战略性、先导性、规模化”,瞄准全球产业变革方向,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强化技术攻关与场景应用,突破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布局通用AI大模型、智能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此外,要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产业新赛道,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要布局量子科技、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空天科技、深海装备、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培育“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与产业生态,加快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突破。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十五五”时期,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深化产业融合、强化数字赋能、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服务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跃升,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水平,推动研发设计服务高端化、现代物流服务智能化、金融服务精准化。另一方面,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此外,积极发展现代消费服务业,通过拓展场景、定制服务、数字驱动,推进服务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刺激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础设施是产业体系的“骨骼”。没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便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十五五”时期,要突破产业“卡脖子”瓶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技术创新生态;要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度转型,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智能制造基础设施、供应链数字化设施;要支撑产业“双碳”转型,布局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制造支撑设施、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和绿色物流网络;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区域协同基础设施,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产业集群基础设施、跨区域互联互通设施、城乡产业融合设施。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院长、教授)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