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以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创建巴渝和美乡村共建万物和谐美丽重庆的建议

 

共建万物和谐美丽重庆的建议

高碧春 洪兆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近日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也指出,要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强化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自然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接合部,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重庆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美丽重庆建设,要把生态系统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多措并举、久久为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重庆力量,共建万物和谐美丽重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刻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聚焦“治水、育林、禁渔、防灾、护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管控边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严守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要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履行好保护责任。要强化关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法治保障,积极配合推动立法工作,完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体系。巩固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对科技创新的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人类活动加密遥感监测,推动构建适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监测网络,启用移动核查系统和移动监管手机App,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精准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细化监管配套政策标准,出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和监督办法。同时,运用好监督检查成果,探索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作为考核验收中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

  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尽快完成自然保护区的优化整合,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开展调整优化工作。构建完善管理体系,通过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促进我国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体制,构建完整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永久性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加快促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配套法律制度建设,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完善监督体系,把建立和完善特许经营、自然资源使用管理制度作为国家公园法律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使其发挥关键作用。

  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是吸纳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借鉴国内外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理性认识,是通过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用恢复和养护的方式使之持续地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提供服务。要处理好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一系列产业退出机制、环境准入机制等重要手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削减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负荷。积极开展生态系统承载力适应性研究,全方位开展生态恢复,修复生态环境容量。要以保障草原生态安全为目标,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草原永续利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加强森林抚育。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加强河流和湿地生态流量管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动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针对农田过度利用、土壤污染、肥力下降等问题,坚持用养结合,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实施污染管控治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为重庆市智库项目:2022KXKT10成果)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