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精准落实“五个振兴”要求,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打造一批数字种植业、数字畜牧业、数字渔业,到2025年新增200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全市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数字经济赋能农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奋力实现现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主线,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硬环境”。一是加强乡村和农业基地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庆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开展网络“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进一步提升全市范围内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消除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构建全市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切实落实我市“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完善农业线上互联互通网络平台,为农产品“出村进城”和生产要素“出城进村”提供快速的互联网通道。二是发展乡村数字化产业。重点围绕重庆(荣昌)生猪、三峡库区柑橘、潼南柠檬、涪陵榨菜、永川秀芽和巫山脆李等产业基地,建设数据中心集群,优化数据中心布局。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发挥数据中心的辐射功能,促进不同地区的大数据共享,打破农村地区“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农村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逐步建成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数字化交易平台。以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立足点,推动市内外农业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起包括市、区(县)、乡镇、村、企的农产品电商产供销数字云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重点区域,打破物理边界,探索建立跨区域、跨平台协同新机制,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
以扩展农业技术链为核心,优化农业数字化转型“软环境”。一是发展智能合同,实现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扩展和稳定农业产业链各节点主体、各区域主体的合作关系,解决农业技术合作中的跨区域难和跨主体难问题。二是发展新型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基于数字经济环境,创新农业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推动资金、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供销研”一体化。强化消费者和企业协同,探索农业领域的智慧销售、无人配送、反向定制等新模式。三是规范农业数字要素使用。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农业大数据使用制度、交易制度、权益制度和安全制度,注重对数据分类收集,鼓励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尊重数据权益和产权分置,把数据安全贯穿数据治理全过程。四是培养复合型“新农人”专业人才。以政府牵头,重点整合市内高校、互联网企业、农业产业园和基地,建立“产+学+研”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数字化时代从事农业必需的大数据与网络思维,培养流量经济意识。
以实现农业价值链为目标,系统规划推进农业数字化路径。一是以需求引导供给。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利用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海量数据,畅通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市场需求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大力鼓励和培育我市认养农业、定制农业、观光农业等“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二是促进生产要素重组。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环境,探索智能合同、多元化经营主体间新委托—代理关系,在更高信任水平上撮合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要素所有者,催生新的合作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中各种投入要素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三是促进区域协同。利用数字技术,基于资源禀赋和结构差异,实现设计规模更大、地标产品来源更广、生产与供应链更平衡的市内外跨区域协同合作方式。四是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农业贸易数字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农业数字贸易环境。重点探索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农业合作新机制,推动“农业数字丝绸之路”发展,实现我市农业跨境电商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7YBJJ0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