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国工匠成为重庆最亮的星闭环抓落实,变“施工图”为“实景画”最是“丰”景美如画艺术岂能越界六十载匠心筑梦 新征程再创辉煌

 

最是“丰”景美如画

新重庆-重庆日报评论员 张燕


  秋风送爽,又是一年丰收时。

  山城重庆,山峦叠翠、江河纵横,农业发展曾受“巴掌田”“鸡窝地”的制约。但重庆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此刻,重庆的秋,不只有谷粒飘香,更萦绕着山水相融的田园诗情与乡村蝶变的和美新韵。

  在这里,丰收是一曲山与人的二重唱。重庆深知“靠山吃山”的古训,更懂“靠山养山”的智慧——三峡库区,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种植脆李,500米以下区域种植柑橘,一山多用,果品错峰,既避免了同质竞争的“低效重复”,又绘就了“四季有果”的产业新图。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不仅仅是土特产,更成为产值与品牌价值“双百亿”的“重庆宝贝”。

  在这里,丰收是一幅村与景的工笔画。巴渝山村之美,美在肌理,更美在气质。农家小院干干净净,村巷道路整整齐齐,山乡之间既保留着“巴渝风、山城韵”,又洋溢着“乡愁味、时代感”。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8%,生活垃圾收运基本实现自然村组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1.2%……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村庄由内而外的焕然一新。

  在这里,丰收更是一种绿与金的辩证法。让绿色农产品卖出高价钱,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重庆在文旅融合上下足了功夫。春天,观潼南油菜花海;夏天,摘武隆高山蔬果;秋天,赏三峡红叶长廊;冬天,往温泉生态农场——“奔县”“乡游”保持年均8%左右高速增长,“到乡村去”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的丰收,更是精神的丰收、希望的丰收。如今的巴渝山村,路通、水畅、网联、业兴,村容村貌有“颜值”,农耕农旅有“价值”,乡风乡愁有“气质”。当全市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当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当一个又一个巴渝山村迈向“和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的美好生活可能性。

  最是“丰”景美如画。今年底,我市力争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超60%。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重庆以山为纸、以水为墨、以人为本,写下一封致大地、致乡村的情书。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