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校教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教材项目研讨 |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与教材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以下简称“重电科大”)因势而谋、锐意创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四共强基·一驱强技·四融赋能”的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打造了一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产教融合教材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贡献“重电力量”。
完善统筹设计
首创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建设模式
教材是融合企业用人元素与学校育人元素的直接载体,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核心抓手之一。通过教材内容“教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贡献度大小。
然而,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面临突出的问题:教材校企合作不深入,与产业发展脱节;教材育人功能不完善,与立德树人脱节;教材内容组织不系统,与教学活动脱节。
如何破解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三脱节”问题?重电科大发挥深耕职教教材建设十余年的优势,以“铸魂育人、产教融合、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以“权威性、前沿性、创新性”为教材建设准则,构建起“产业需求引领-教学标准对接-多维资源支撑-内容体系创新”的立体化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策略,首创“四共强基·一驱强技·四融赋能”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
据介绍,所谓“四共强基·一驱强技·四融赋能”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即以重电科大发起的全国校企联盟为基础平台,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长期深度合作,实施校企“责任共同承担、项目共同选择、内容共同编撰、成果共同分享”,夯实教材产教融合基础,保障教材与产业发展同步。教材开发组精选企业真实、典型生产项目,转化为学习型项目,项目化驱动教材编写,强化技术能力。以“W(What)-H(How)-D(Do)”认知递进法组织项目实施,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的教材体系架构。教材内容在选取和组织时,融入“时新技术、职业标准、工匠精神、思政元素”等育人元素,擦亮思政育人底色,强化教材育人功能。
以该模式为依托,重电科大推出一批批具有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等功能的职业教育精品教材,保障了教材内容适用性,突出了职业性,推动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建设向质量型、内涵式发展转型,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明显地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这一模式可复制、易推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启示意义。
加强创新实践
形成“三维一体”精品教材开发路径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的内容体系、逻辑体系和呈现方式,建设校企联合开发、体现协同育人、彰显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质教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重电科大负责教材开发的武春岭教授表示。
据了解,重电科大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基于“四共强基·一驱强技·四融赋能”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教材开发新生态,努力满足广大师生和企业对高质量教材的需求。
围绕四共强基,重电科大依托校企联盟、产教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主动吸纳华为、腾讯云等在相关产业领域技术实力强、责任意识高的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共同组建以校企为核心的“教材开发组”,深度参与教材开发,不断深化校企协同教材开发机制,实现专业教材与产业发展的“与时俱进”。
加强“一驱强技”,重电科大首创提出“W-H-D”教材内容组织方法,以设计提炼出的若干个“学习型项目”为驱动,通过“项目引导”让学生明白做什么(What),激发学习兴趣;“知识准备”让学生懂得如何做(How);通过“项目实施”具体做(Do),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三个认知递进过程中,逐渐创建教材组织体系,确保“教学做”一体化。
聚焦“四融赋能”,重电科大将企业提供的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网络安全服务(神州绿盟)、云计算开发与运维(阿里巴巴)等职业认证标准,以及蕴含精益求精、执着专注、追求创新等工匠精神实质的案例素材,时事政治、改革成就、国防安全等思政元素的鲜活素材,融入专业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工作价值观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重电科大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批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教材。同时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丰富了教材的表现形式。
成果推广应用
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示范力影响力
“我们单位一线工程师与重电团队基于‘四共’协作,合作编写了网络安全领域系列专业教材,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这些教材除了用于学校教学使用,也是我们公司新进员工的工作手册,有效提升了上岗入职效率。”360数字安全科技集团重庆公司负责人陈华荣说。
这是企业受益于“四共强基·一驱强技·四融赋能”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开发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依托该模式,重电科大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与行业创新需求等,在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推广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突破。
教材建设全国领先,专业影响不断提升。学校以该模式开发的教材获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5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6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4部,并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近5年,团队共开发教材375种,该系列教材共出版发行超百万册。建成国家级课程29门、重庆市级课程65门、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参与建设国家级资源库子项目16个。
人才培养成果突出,技能大赛亮剑争锋。学校以该模式开发的特色教材有效应用于人才培养,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501项(一等奖和金牌138项),其中,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1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3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9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2项。学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就业典型经验多次被央视专题报道。在2019—202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高职)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一。
社会培训广受认可,助力企业更好发展。学校以该模式开发的教材广泛用于社会培训。近5年,学校承接横向技术研发、服务、咨询及培训项目1073项,111项成果实现转移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83.2万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近4亿元。
对外推广深受欢迎,影响力示范力持续增强。学校以该模式开发的教材被全国792所中高职院校采用,市内外398所院校前来学校交流。在国内学术研讨会上主题发言50余次,单次受众最高达10万余人。新加坡工艺教育局、老挝等8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与成果完成人合作,极力引进教材和谋求共同开发国际化信息安全专业教材,目前部分教材已在留学生中应用3年。
聂强 武春岭 路亚 图片由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