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产教融合新高 “谱”社会服务新篇守正创新 打造AI生物医药共同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攀”产教融合新高 “谱”社会服务新篇


  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整机研发中心

  瞄准发动机整机研发,确立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开发项目;针对半导体高精装备国外垄断现状,设立高端装备整机研发项目……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类似服务重点产业、企业发展的项目不胜枚举。

  近5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作为主方向,走出了一条以提升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了职业教育科学、健康、高质量发展。

  构建“12345”职业培训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定制人才”

  作为一所在对外培训上连续3年获“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绩效拨款评价”A档的职业院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

  学校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以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为试点,全面构建“12345”职业培训体系,即1套改革——继续教育“十四五”综合改革;2支队伍——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专职工作人员队伍、打造二级学院社会培训兼职工作人员队伍;3个下放——干部管理、人事管理与财务管理权适度下放到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4个类别——培训项目划分为“ABCD”进行针对性管理;5个挂钩——社会服务与专业(群)发展、二级单位效益、教师个人职称评审、个人收入、年度考核挂钩。

  在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功能上,学校踏实走好每一步,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布局打造了职教师资培训、乡村振兴培训、技能人才培训等“十大”社会服务品牌;通过企业投资、学校投“智”,与上汽大众、壳牌润滑油等企业建立了22个培训中心;联合头部企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例如,2018年,学校与阿里巴巴新零售人才孵化基地正式签约,打造了实训基地、全国示范师资培训基地,搭建了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有效解决了我市因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导致的人才短缺等问题,并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完成服务外包相关专业1000余人的培训,使产教融合走向“深水区”。

  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对接社会需求加速服务增能

  如何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打消企业顾虑变“一头热”为“两头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需求导向培养”校企共赢新模式。该模式依托专业定产业,分析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寻求合作企业,签订特色合作协议;利用产教融合平台,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多措并举,实现成果产出。

  此外,学校真正聚焦“卡脖子”问题,牵住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牛鼻子”,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彰显职教担当。

  学校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高端产业需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跨界组建攻关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

  聚焦先进制造产业需求,开发出完全自主产权的晶硅晶圆倒角机、高功率环保摩托发动机、有毒废水智能脱毒一体机等一批国产替代设备。

  聚焦国防军工产业需求,学校竭力为军工企业服务。与军工企业合作研制、生产各类军品,包括各种系统与组成系统的设备、部件、零件。与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兵器装备研究所等合作,培养1000余“火工”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等军工企业输送了高技能人才3000余人。

  聚焦农业产业需求,组建教授博士科技帮扶团队1个,帮扶4个区县5个乡镇200户农户,支持建成天元乡野生猕猴桃种苗基地200亩,开发野生猕猴桃资源覆盖产业面积超过5000亩,为渝北区大湾镇等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果林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

  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要“两张皮”的问题。这也是职业院校增设专业过程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专门出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基于此,为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区域产业所需与学校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建立了专业对接与契合机制、专业改造与新增机制、专业调整与退出机制的专业动态调整三大机制,实现产业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双向奔赴”。

  对于增设专业要求“三个必须”,即必须与支柱产业高度对接、必须有深度合作的大型企业、必须与学校现有专业形成专业群。以此为引领,近年来,学校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10余个专业,并淘汰了“资产评估与管理”等招生数量少且与服务智能制造方向不相适应的专业10个,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实现产业“带着”专业走。

  在这场职业教育专业变革中,“新”并不是唯一的关键词,“需”成为了专业设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学校瞄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群,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专业设置契合度达91.1%,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4余万人,形成了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实力一流的专业体系。

  数说>>>

  ●职业培训提质增量,完成企业职工、职教师资等群体年均培训服务人次数超4.2万,达在校生规模2.5倍。

  ●获批省级以上培训基地18个、获评各级各类示范性/优秀基地(机构)6个,对外培训连续3年在“市属公办高职院校绩效拨款评价”中获A档。

  ●近5年,获批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332项,横向项目230余项。

  ●2022年首次以学校为依托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居重庆71所高校第13位,高职院校第1位。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居全国职业院校平列第五。

  陈雪 肖雪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本版新闻
返回版面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