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产品“特色味”传得更远

朱芸锋


  日前,满载26吨荣昌血橙的冷链货车从清流镇马草村出发,将通过陆海新通道一箱到底的公海联运方式,用时6天左右,出口至千里之外的新加坡。

  26吨血橙,体量不算大,但这批血橙从荣昌出口到新加坡,让人看到什么样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去”,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走出去”。血橙、冬菜、花椒等农产品,在重庆区县极为普遍,但“藏在深闺人不知”。如有更多农产品走出山窝窝、走向国际市场,就能聚沙成塔、积少成多,让巴渝山珍插上“翅膀”,为农民增收打开新的增长点。

  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去”,关键在于以“看山不是山”的大视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所谓“看山不是山”,就是对标“走出去”抓农产品供给。这意味着,不能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供给而供给,而要将重庆农产品作为一个IP,置放于更为广阔的市场中进行审视。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目前重庆的农产品生产工艺水平、产业配套条件等,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重庆农产品想要更大规模地破圈,不能只靠血橙、冬菜等单品去蛮斗,而是要将产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关联起来。只有如此,才能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农产品要“走出去”,就不能固守本地市场这“一亩三分地”,而要将眼光放远,瞄准高品质的消费“蓝海”。一个橙子几毛钱,一包榨菜几块钱,要让几毛钱、几块钱的农产品汇集起几十甚至上百亿的产值,不能光靠本地消费,也不能寄望出口到一两个国家或地区。必须盯住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协同发力、内外开花。丰都的麻辣鸡块、永川的豆豉、武隆的豆腐干……每个区县都有传承悠久的地方风味。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手段,把区县农产品的“特色味”保护好、传承好,并适时创新产品形态。另一方面,要对标国内外两个市场,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群体,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错位方式拓展市场空间。

  一包榨菜、一个橙子、一粒花椒……小小的农产品,关系着千万巴渝农户的切身利益。重庆农产品品类众多,特点突出,具有“走出去”的潜质。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让农户挣上钱,让日子有盼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本版新闻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