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

程豪


  科学思想可以作为指导人类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动力,科学精神则是贯穿科学活动全程、通过科学实践逐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培养高水平科技工作者需要着力从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出发,用坚定的科学家意志和态度,投身国家建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深刻理解科学思想

  与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科学思想是人类客观认识、全面理解世界万物,准确研判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并带来时代深刻变革的引擎。作为一类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思想可以反映在不同科学学科,在认识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提炼得到,并能够用于推断其他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法则。此外,科学思想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它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基础,通过批判思维和严谨逻辑,突破既定和保守的思维方式,在扎实基础研究平台上,赋予人类客观认识世界的非凡能力、改变世界面貌、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的关键引擎。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一方面,科学精神是宏观抽象的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它是科学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主张科学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包含批判精神、创新进取、无私奉献等方面在内的整体诠释。另一方面,科学精神往往具象微观的表达或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孜孜不倦、胸怀家国,用毕生精力追逐“禾下乘凉梦”,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以及营养不良的问题。“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披肝沥胆、医者仁心,从医几十载,救治上万名患者。

  发展中领悟科学家精神基本内涵。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1年9月,科学家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科学精神的内涵再次明确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

  传播科学思想

  弘扬科学精神的重大意义

  科学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思维指向。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思想源于科学实践之后形成并能够指引同类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新领域、新学科的科学问题,科学思想以实用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先于科学实践和研究行为,可以视为推进人类文明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引擎。以我国四大发明为例,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火药技术传入西方,人类找到了爆炸的原理,逐步形成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带来西方世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保证。科学精神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柱,更是促成科学思想、保证科学实践、形成科学成果的文化保证。这是因为,科学精神能够将理性和实证相结合,为人类探索事实真相、揭示宇宙规律提供精神指引,同时也为突破现有瓶颈、研发创新成果营造文化氛围。面对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我国医务人员成功研制出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及时筛选有效药物、多次更新诊疗方案,闪耀着伟大的科学精神。也正是这些科学精神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我们应加快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视角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落地开花。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版新闻
©2000-2014 重庆日报ipaper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