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重庆正加速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则是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之一。
面对产业转型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作为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整合资源,牵头打造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职教领先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新高地,服务重庆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紧贴产业前沿
牵头建好市域产教联合体
前不久,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热眸智检团队在电机检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基于热像感知的电机工程样机全域温度监测系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机检测中的行业难题,为电机设备装上“智慧之眼”。
这一实验成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全国劳动模范唐跃辉评价称:“该系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电机总成检测技术的发展,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目前,该技术已与深蓝汽车、重庆鑫源汽车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大幅缩短了电机检测周期,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是学校深耕技术创新、培育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出的又一硕果。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办学特色,将目光瞄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现代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新高地。
2024年3月14日,由学校牵头的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应运而生,标志着学校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员涵盖长安汽车、深蓝汽车等20余家重点企业,以及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和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依托两江新区人才发展集团实体化运营平台,通过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实训实践、产业创新等形式,为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5年5月27日,该联合体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正式落地,纵深推进联合体实体化运行迈向深水区。
多元协同培养
助力新能源汽车人才崛起
走进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学习场景。学生们专注地跟随教师的演示,一步步操作学习汽车组装、维修、电子系统调试等,在实操中锤炼技能。
这样的场景,正是学校践行“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生动写照。
依托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教学标准对接产业标准、技术研发对接企业痛点的三维联动机制,以机制创新打破“联而不合”的体制壁垒,以生态融合重构“产教共生”的发展新局。
加快人才提质,支撑产业升级。学校联合116家成员单位动态更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对接蓝皮书》,精准指引育人方向。校企共建前沿“金课”、规划教材及在线开放课程,将企业最新技术标准与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持续涌现。学校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实操能力,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家级重点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突破技术创新,解决产业痛点。联合体内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派驻“科技副总”“企业特派员团”,校企联合攻克晶圆倒角机多项关键技术瓶颈;长安全球服务工程中心等共建平台成为创新策源地,44名产业教授与51名挂职工程师在产教间架起“旋转门”,推动核心技术在六大车企广泛应用,年创造经济效益突破5000万元。
例如,学校携手重庆交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聚焦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功能创新对声学性能提出的新挑战,重点突破车体噪声分析、低噪声设计、智能座舱声场主动控制等关键技术,率先实现了高精度车内异响源识别与车身风噪源识别,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此过程中,学校积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长效机制,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前沿科研项目,将最新研究成果持续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5门精品课程和8本新形态教材,有效推动科教融汇。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依托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力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为中国职教改革提供了破题思路——当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深度咬合,新质生产力的齿轮便加速转动。
李佳佳 陈锐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