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路径指引。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要立足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更好地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从“天人合一”等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生态理念,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是加强生态理论研究和文化交流。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化阐释,着力构建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的现代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加强对中国环境保护历程、重点流域生态文化带、多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等领域的专项研究,全面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助力生态理论创新。二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围绕传统生态文化景观、生态环境治理历史名人典故、绿色低碳的传统生产技艺、地方特色产品等,组织开展征集、调研活动,提炼生态文化内涵和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精神、理念与智慧。
强化生态文化传播推广。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一是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持续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工作,普及生态文明创新理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发生态文明培训课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二是扩大生态文明主流舆论场。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路径和成就,积极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宣传载体和内容,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产品,加大短视频产品创作力度,持续壮大生态环境舆论主流声音。联合海外媒体推出影视、文学、游戏等文化产品,讲好沙漠治理的中国奇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广泛传播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与文化影响力。三是加强生态文明主题文艺创作。组织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态文明建设一线,开展生态文艺采风与创作,推出高质量的生态文艺作品。依托博物馆、科教馆等场所开发生态文化体验功能,在口袋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融入生态文化元素,扩大生态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
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其重要推动力之一。要把生态文化产品开发作为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核心。立足优质生态环境,深度挖掘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将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康养等产业,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山西忻州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长城、黄河两大文化遗产,打造老牛湾黄河人文景观旅游区、青杨岭森林康养旅游区等主题旅游景区,形成“文化遗产+生态体验”的融合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善用核心技术是关键。探索生态文艺创作与科技深度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开发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如陕西自然博物馆开发的“AR纪念币”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购买体验,成为博物馆数字体验的又一新亮点。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新主体、新业态是重点。基于优质生态环境,以“人”为核心、以“技术”为杠杆、以“政策”为支撑,发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生态文化创意产品,通过技术赋能和行业细分,形成横向协同、纵向配套的产业链。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课题:24ZLB0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