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市加快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智能制造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发展之问。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紧密围绕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教学创新、机制创新,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聚焦产业需求
构建数字化教学基座
产业一线资源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活水源头”。教育资源来自产业一线,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实践性和就业竞争力,还能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教学平台以“支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辐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宗旨,通过引入企业真实工况与工程数据,构建了“实景驱动—仿真验证”教学基座,实现了从设计输入到性能预测的全过程数字建模与可视化推演。
基于该平台,学生可以模拟产品开发全流程,从结构建模到参数优化,再到性能分析,并通过平台提供的实时反馈与优化建议,极大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创新教学模式
打通“教学做用”实践通路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输送的毕业生培训周期短、实践能力强,正是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从学校走出去的不少毕业生都受到了来自用人单位的好评。
让技能与岗位“零距离”,让成长与企业“同频率”,正是学校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内在逻辑。
平台推行“企业出题—项目驱动—产线验题”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校企双导师指导,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平台累计承接企业真实设计题目41项,学生实习后就业转化率高达80%。
强化育人闭环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基于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育人贯通、认证联通、就业打通”的三位一体转化机制,强化学生工程伦理、职业责任感与岗位胜任力的全方位培养。
具体而言,学校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工程伦理与职业责任感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建认证机制,实现“课证融合”;通过完善课程评价与工程场景对接机制,打通就业环节,推动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程实践者的全面跃迁。
近三年来,基于该平台,累计400余名学生通过合作企业能力认可,获得面试优先权;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部级150余项。同时,实践教学平台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教学团队成果“智能联控系统”为企业节约成本并荣获重庆市职工优秀“五小”创新成果奖。平台入选重庆市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推广至川渝地区更多高校,计划服务3000余名学生及500名社会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