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之翼、奋斗之姿、实践之力,助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的新征程中,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以“党建领航、人才培养、服务发展”三项工程为重要着力点,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融双高”提质增效,书写了培根铸魂、砺能强技的新篇章。
党建领航工程铸魂
筑牢学校发展坚实根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牢牢树立“党建强发展强、党建兴事业兴”的理念,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实施“14512”党建领航工程。
所谓“14512”党建领航工程,指的是学校以打造新时代党建领航新高地为总目标,实施基层组织规范提质、党建品牌塑造、党建队伍能力提升、党建文化浸润4大行动,建立平台促进、项目驱动、创先争优、激励保障、联系交流5项机制,迭代升级、动态推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深化党建数字化转型、营造“再读红岩”党建文化氛围等12项重点任务,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围绕党建“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通过破难题、建清单、立标准、强指导、提质量,提高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围绕党建“平台化”建设,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思路,通过搭建学习、研究、创新与信息平台,推动党的各项建设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围绕党建“精细化”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发展质量。
据统计,学校已培育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3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市级党建示范高校、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5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
党建领航长风劲,奋楫扬帆行致远。除了抓好党建工作,学校党委还把推进“新双高”建设、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实践,以党建引领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层次交流合作、高质量服务发展、高素质双师建设等项目,奋力开创“一融双高”新局面。
人才培养工程固本
点燃德技并修强力引擎
师生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等全国性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80余项(一等奖46项),省部级以上奖项600余项,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获奖数位列全国前五;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建成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师团队13个……
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充分彰显了学校党委坚持“德技并修”理念,打造师资队伍、创新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下,学校党委聚焦“多次多样多项多种”导向,贯通“招生入校、培根育德、强技提质、就业创业”的全过程、全方位培养链条,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德技并修深耕厚培职教沃土。
学校党委实施“一类一案”大类招生计划,大一新生进校后按大类“混编”学习,在大二“二次选择”专业,避免选错专业误终身。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课程模块+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的新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形成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拔尖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类型,以项目制、技能大赛、科研反哺教学、1+X证书等多种补充形式为特色的“1+3+N”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校党委以思政劳育、课程劳育、专业劳育、活动劳育、文化劳育“五劳联动”,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赋能的新生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工作理念,通过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打通高质量就业“最后一公里”。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党委坚持“标准领航、分层分类、平台赋能”,通过校企共定双师职业标准体系,确保教师准入有“约”在先、培养有“章”可循、考核有“法”可依;从“师德为先、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分类考核”等维度构建分层分类培育机制,实施“青蓝”“栋梁”等工程,畅通双师成长路径;打造分类发展驱动平台、高端共享科创平台、数字化应用服务平台,激发双师队伍活力。
承工匠之志、践创新之为,培育良材成荫、佳木成林。学校党委交出了一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优秀答卷。
服务发展工程赋能
激活支撑保障动力源
学校党委牵头主动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要求,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之大者”,为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党委以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联合体建设为牵引,集聚政产学研各方资源,牵头建立“12345”产教融合体系,建立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技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工位数17962个,含国家级基地15个,生产性基地4个;成立政行企校研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建立基于OBE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长安汽车、重庆机床(集团)等20余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企业设备捐赠、投入资金用于教学达6371万元。在职教101计划3组长制指导下,建设长安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20个,含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共同体6个,形成专班执行联动工作机制,年均提供学生实习就业岗位7000余个、教师企业实践岗位1000余个;助力企业形成技术标准30余项,为438家单位提供技术攻关服务1000余项,企业增产超4.83亿元。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和该联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主任单位,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与华为、长安工业等深度合作,横向技术服务收入超千万元。牵头的重庆市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在202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以“智志双扶、教育赋能”为主抓手,学校党委与江津区西湖镇党委共建江津区西湖镇农民田间学校。扶持武隆、云阳、巫溪等10余所市级重点职业学校开展“三·二分段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派、学生互换等方式,帮带重庆、云南、贵州的4所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扶持南川、云阳等5所中职学校,形成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紧密对接重庆“走出去”企业需求,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学校党委牵头搭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与长安国际在校内共建“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家地区建设“海外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建“1中心+4基地”国际化育人平台,输出长安国际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新能源汽车工程师等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创新性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推进国际人才培养,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
目前,学校联动企业开发的30余项“重工标准”,200余个双语课程资源,在中东、东盟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对沙特、菲律宾、乌拉圭、智利等全球30余个国家的海外经销商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技能及服务培训66期,直接培训长安汽车海外技术人员1103人次,通过转训等方式间接培训海外员工8000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00余项。建立职教海外“鲁班工坊”及“人才培养基地”4个,选派30余名师生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助力长安汽车海外发展,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此外,学校通过系统化科研布局,进行有组织地科研,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1个,培育科研创新团队14支,获批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1项,荣获市级以上科研奖20项。通过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功实现多领域技术落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谭茭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