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奋力推进文化创新创造 西南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作出进一步阐释,强调要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全市教育大会也强调,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气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自觉担当、走在前列,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矢志文化创新创造,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聚焦提升思想引领力,推进更有深度的理论探索。建设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论产生。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是学问研究的高地,更是思想理论的策源地。高校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要的是出思想、出理论,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坚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等重要平台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所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化有组织科研,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支撑。

聚焦增强精神凝聚力,强化更有厚度的文化生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作支撑。建设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校责无旁贷。要深刻领悟并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扎根文化沃土、挖掘特色资源,打造“千秋红岩”思政大课、红岩讲坛、红岩故事汇等红岩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活化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大学精神文化资源等,着眼满足师生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之春”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孕育生产一批深入人心的校园经典文化作品,构筑校园文化新高峰。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打造校园文化新IP、文化爆款产品,使校园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聚焦厚植价值感召力,建设更有力度的主流舆论。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场域。思想文化工作成效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发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校必须建设更有力度的主流舆论。要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一方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强化宣传工作顶层设计,畅通全口径宣传渠道,围绕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大成果,针对性策划实施重点选题报道,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坚持价值引领和日常教育相统一。一方面,提升思想理论武装感召力,坚持把价值观塑造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另一方面,提升日常思政教育亲和力,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把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构建思政工作新生态。

聚焦培塑国际影响力,促进更有广度的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高校要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挥高校知识生产、文化生产、学术生产的优势,通过古典学、区域国别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推动不同文明文化的比较研究、交流互鉴研究,在交流互鉴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进世界对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理解和认同,推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在中外大学之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通过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有力有效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深入开展“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外国留学生看重庆”等活动,打造“留学西大”品牌,探索跨文化交流的运行机制,加强中外青年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要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趋势,构建校园融媒体矩阵,推进新闻宣传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以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多渠道、立体式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增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