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守正创新拓新局 为民办医展担当  

核心提示

去年门急诊服务量近100万人次,同比增长8.4%;服务住院患者5.3万人次,同比增长13.2%;住院手术1.73万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82%),同比增长8.6%;

患者负担进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8.08天,同比下降3.1%;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5.79%;费用消耗指数同比下降3.2%;时间消耗指数同比下降3.7%;

荣获“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2019~2023年度)先进集体”称号,获重医大首批微专业2个,填补专业建设空白,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SCI论文110篇再创新高……

2023年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成绩单喜人,收获的背后是全院上下的执着与付出。

2024年时值重医大附三院建院8周年,八载耕耘,硕果累累。医院坚持党的领导,矢志守正创新,不断巩固发展“一五三”发展思路,聚焦打造政府放心、社会认可、患者信赖、员工自豪的高质量发展医院,大力推动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展现责任担当。

守正创新

服务质效显著提升

“守正、创新、优质、高效”的鲜明导向,奠定了医院高水平治理的核心根基。

重医大附三院是一所由重庆医科大学和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的非营利性、新型混合所有制医院,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医院章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在重庆医科大学党委领导下成立二级党组织。

何为守正?答案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守为民服务初心,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确保医院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如何创新?医院立足自身实际,建立矩阵式医院运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合纵连横”的现代医院运营管理制度。实现医疗耗材“一物一码”物联网化管理,落实人财物等资源有效配置;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体系,现代医院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落实护理岗位分层级,以结果为导向推进学科建设规划,实现高质量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保障医院公益性。

守正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医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显著提升。

医院获批多项资格,获批试运行夫精人工授精技术;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获批重庆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并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表扬。医院创新开展多项新技术,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全市首例心室三位点心脏再同步除颤器置入术,胸外科完成全市首例磁导航下经气道内肺癌消融术。医院影响力继续扩大,新增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承办“中国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护理管理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全国百余家医院参会并给予好评。

多举措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院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护患交流活动;明厨亮灶、停车无忧、星级厕所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配备了价值6亿多元的高端医疗设备;优化升级智慧服务系统,打造“全流程线上就医服务”“门诊流量动态监测预警”,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连续8年无安全责任事件。获“重庆市平安医院”“渝北区健康促进医院”“市级环保诚信企业”“渝北区内保先进单位”等荣誉。

双轮驱动

人才科教全面丰收

2024年3月,继2017年成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之后,重医大附三院再迎高质量发展标志性成果:医院被遴选为重庆市2024年唯一新增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获批全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5个专业基地。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这也是医院依托“大重医”平台优势,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强内涵,取得的又一成果。

质量强院,人才兴院。得益于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大力投入,如今,重医大附三院人才梯队结构更加合理,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更为强劲。

人才培养局面更加生动。现有博士生导师19名,硕士生导师52名,8年来累计招收研究生270余名;获批国家级、重庆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累计310余项。先后承办“全国普通外科高峰论坛”“盆底重建与康复巴渝论坛”等多个大型学术会议;选派外出进修130余名,出国深造3人。人才建设成果更加凸显。仅2023年新增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1名、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工作室1个、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2名。临床营养科杨剑获2023年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检验科邓昆获“重庆对台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重庆英才、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约60人次。

科研赋能学科发展内生动力。医院是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市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点),设有科创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院8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累计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400篇;已发表专利1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成果转化2项。拥有国家一级学术任职130余人次、市级及以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60余人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稳中有升。获批教育教学课题、教改项目共9项。发表教学论文36篇。指导学生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二等奖、优秀论文奖;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等奖与优秀论文奖。连续2届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取得国赛2银1铜、市赛金奖5项的好成绩。

为民办医

担当作为开辟新局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和“魂”。医院现有中共党员470余名,占职工总数逾四分之一。在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指导下,医院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思想引领,理顺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同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局面。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医院坚守为民办医初心,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在助力乡村振兴、渝北医疗“反哺计划”等各领域都留下了该院身影,每年院庆或“八一”等时间节点,均组织专家开展义诊惠民;外派医师赴西藏昌都,重庆酉阳、云阳和渝北基层医疗机构支医服务;与重庆及川黔等周边27家医疗机构建立帮扶指导关系。

面对“治理体系及能力待提高,技术创新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科建设有待深入”等努力方向。重医大附三院负责人表示,新征程上,医院将持续推动改革创新,深化“一五三”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管理、服务、技术和方法创新,挖掘体制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完善院科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持续提升治理能力。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全面落实主诊医师负责制,狠抓“三基三严”培训考核,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积极谋划科教工作。加强对外科研协作和人才培养力度,引进高水平科研专家、专职/实验人员,推动整体科研实力提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学科/人才评价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尊重人才合作共赢氛围,为人才成长提供好环境好平台。

确保医院安全稳定,持续增强医院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化核心价值观,树立医院品牌。

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展望未来,重医大附三院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奋力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努力建设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组织,秉承“守正创新、为民办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社会认可、患者信赖、员工自豪的高质量发展医院,以高品质医疗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华官林 图片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