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微专业学生在企业见习
教育部自动化教指委现场考察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影视产业学院连续三年与市政府外办联合打造重庆青年电影展“拉美精粹”单元
重庆理工大学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项目制教学场景
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学生进行机器人实验
重庆科技学院油气安全产业学院进行灭火演练
2021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印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系列文件,立项建设24个市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日前,24个现代产业学院均通过中期验收。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重庆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更是获批成为首批立项的50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高位布局、靶向发力,我市在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积极引领高校在专业集群发展、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提升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并驾齐驱”,致力于建成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专业及专业群,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转型发展。
据悉,我市还将引领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持续强化专业交叉融合,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适时开设新兴专业,鼓励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现代产业学院如何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高校如何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让科技创新的“变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量”?高等教育如何赋能我市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提高产业竞争力 汇聚发展新动能——走进重庆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系列报道,解码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创新路径与经验成果,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高等教育新作为。
重庆医科大学 当新医科遇上新产业 在新赛道跑出重医新姿态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这正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作为一所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重庆医科大学如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优势,把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命脉?
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组建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聚力新医科建设,打破产教壁垒,链接产、学、研、转、创、用,提升人才供给力、科研支撑力、产业竞争力,为重庆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技术、产品支持。
塑造办学新格局
“五位一体”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生态
2021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重庆市教委“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新型学院(基地)建设项目”;2023年3月,被重庆市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5月,该学院在重庆市高校示范性新型学院中期检查中结果为“优秀”。
2年来,该学院按照“一新引领科教研,二院一心三协同,四链结合育人才,五位一体新学院”的思路,以新医科统领科教研融合,整合检验医学院、药学院、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智慧检验与精准医学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等资源,积极对接产业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按照“五位一体”方案构建新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该学院何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原因在于“五位一体”建设方案的多功能性,既具有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的教育功能,又具有产业创新、企业服务的社会功能,校企形成共同体,合力助推学院建设。
全力打造医药检验检测专业助力人才培养,打造“虫虫医客”“药创未来”等众创空间和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活动品牌推动学生创业,聚焦智慧检验、药物研发等关键核心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建设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生物医药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助推产业创新,构建科技成果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化链条服务企业发展……这2年来,学院建设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五位一体”生物医药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探索育人新模式
以产业为要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
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重庆医科大学打造以产业为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培养造就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产业型医药人才”育人目标,该产业学院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实现产学研紧密融通,以检验医师培养试点班和微专业的形式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将“以产业为要”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办试点班,开设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培养过程,增设8-10学分微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企业见习以及在企业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培养岗位胜任力强的产业紧缺人才,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
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已开设生物质谱检验、数字医学检验和药物研发3个微专业,校企合作开发13门微专业核心课程,接下来还将开设IVD产品评价与注册、药械产品注册与管理等微专业。值得一提的是,“医学检验+”交叉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获得2022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立项。
开创合作新局面
产教融合撬动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产教融合是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学校突破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工作重点。
重庆医科大学具有深厚的产教融合基础,与重庆市发改委、重庆高新区等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产业园区建立合作关系,还拥有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这一国内体外诊断领域首个高端研发机构。
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后,按照“以行业需求为要,为企业创新服务,校企紧密合作”原则,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丹纳赫集团、重庆太极、中元汇吉、明道捷测等公司达成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教”组建互聘互用的校企师资团队、“引企入校”搭建互利共赢的科研合作平台、“送生入企”共建深度融合的实习就业基地,融“教学、科研、研发、就业”为一体,搭建起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共赢的合作平台。
接下来,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还将持续深化拓展创新,组建生物医药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建立医药检验检测专业集群,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和人才链的衔接贯通。
重庆邮电大学 拓宽办学边界 校园企共育高“智”更高“质”
今年6月,我市宣布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排位第一,工业软件作为重点布局的产业方向,也是“制造强市”的中流砥柱。
响应需求、顺应发展。作为“中国数字通信的发祥地”“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重庆邮电大学主动打破“围墙”、拓宽办学边界,联手渝北区仙桃数据谷打造工业互联网学院,专注于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领域。校园企共育高“智”更高“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IT+OT”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实现“下山办院”与“开门办学”有机结合,实习与实训融为一体,毕业与就业无缝连接,成功上榜教育部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实训条件数字化
“沉浸式”学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以仙桃数据谷为依托,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让学生带着梦想来,插上翅膀飞,通过沉浸式创新体验大平台、实景式实验实训大场景,开启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半封闭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同学们还现场“炫”起自动驾驶技术,操控汽车软件平顺、灵活地躲避障碍、变道转弯、稳稳停车……这是日常真实的实训场景,仙桃数据谷全域构成“人-车-路-云”完整链条,为重邮学生与园区企业提供实习实训、技术验证、产品测试、创新创业、学科研究等各项服务,尽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学院参与打造的保税港区“智慧共享物流中心”评为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十佳案例。
成长平台多元化
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及自我管理全覆盖
从教学楼望出去,学院在仙桃数据谷建设的4万余平方米办学场地一览无余,宿舍里的欢声笑语、实训室的忙碌身影、科研室的激烈探讨……学生们的朝气与蓬勃扑面而来,眼前的一幕幕都在诉说着:这里既是创新园,也是创乐园、创梦园。
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组建了创新俱乐部、文体俱乐部、竞赛特训营和特设党支部,采用“书院+俱乐部+校企师生团队”的运行模式,让文艺、体育、学术、党建相结合的社群生活多彩绽放,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及自我管理全覆盖。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文科引领国际传播新方向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创新布局国际影视产业学院暨西部影视译制中心,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通过影视国际传播的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高端传播人才培养,开辟影视国际传播新路径。
师资优化:双师双能新模式
2021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佳左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政企校三方联动,依托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西班牙语等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共同打造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影视产业学院暨西部影视译制中心。
如何充分联动政企校三方,让创新机制“动”起来、“活”起来?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第一要义。
一方面,学院对现有师资进行优化组合和资源再配置,提倡外语教师和影视专业教师相结合;其次,加强引进外语水平高,且有影视相关知识背景的老师,尤其是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老师,盘活现有双语师资资源;积极组织双语培训、创新开展课程研讨,采用“强弱结对子”的方式,实施双语教师共同研课以及传、帮、带。
与此同时,学院不断优化影视国际传播教师的引进机制,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依托“新文科”项目强化育人机制,坚持开展教师学历提升、国内外培养、实践和素质能力提升培养等。
当前,学院通过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由企业教师、学校教师和具有企业背景的专职教师组成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一体两翼新策略
如何充分发挥专业与产业优势,真正推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同向同行?
国际影视产业学院的破解之道,是以“三全育人”以及“新文科建设”为指导思想,坚持“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平台打造提升人才创新实践能力。
针对国际影视相关领域年轻化、跨学科、重实务的特性,学院以行业岗位标准及国际化体系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化媒体机构合作建设课程,根据人才市场的实时需求优化重构培养方案,促进课程建设与行业需求的紧密接轨,实现“入主流、上台阶、创特色、出人才”的育人目标。
与此同时,学院围绕“国际视野、复合融通、理实并重”的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和媒介变迁新形势对智能视听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形成了“五维融合”的影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夯实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思政融合、强调知识汲取的跨学科融合、凸显外语特色的国际化融合、强化实践育人的双课堂融合,以及践行服务社会的产学研融合。
国际影视相关专业采取特色项目式教学组织形式,搭建基于产学合作的国际影视创作人才学习型平台,以“模块化”的项目制教学为产研基础,让第一课堂教学、产学创作、成果转化三方面协同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平台:全球影像新窗口
当前,国际影视产业学院已逐渐完善认知传播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三个科研中心的硬件建设,打造专业教授工作室3个,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1个;建成央地共建“传播与艺术综合实验中心”、央地共建“舆情监测与区域形象传播研究实训中心”、西部地区“多语种新闻传播学科文献资料中心”等教学实践平台,打造起现代化的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技能实验基地。
在硬件搭建的基础上,学院积极探索对外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立国际影视产业学院,申报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鼓励本科生辅修国家紧缺的小语种专业,进行“专业+小语种”的交叉培养;与境外多所高校建立留学、访学和交换生项目,并拓展联合利华、ONESHOW、电通、GTB等国际企业资源,为学生搭建海外实习就业平台。
综合贡献:中国故事新篇章
目前,该产业学院已与拉美11个国家电视台签订了供给协议,播出我国优质影视作品,完成《《李小龙传奇》《父母爱情》《推拿》等多语纪录片及电视剧的海外投放,2023年,还将启动在拉美国家主流媒体开设“电视中国时段”等对外合作项目。
一系列的创新探索,让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影视产业学院建设步伐稳健、前路清晰,既开辟了国际影视传播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庆理工大学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
面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重庆理工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战略布局,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学特色,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重要抓手,探索打造产教融合新机制。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面向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器件—部件—系统—装备”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新形势下适应高端制造装备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
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助推器”
6月5日,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潜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0年,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汇聚机械工程重庆市一流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等重庆市重点学科,联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庆机电集团、重庆华中数控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立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学院围绕微纳机械测量与控制、高性能零件精密高效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整机主动设计与制造等技术领域,探索政校企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机制,打造“产学研用”于一体的高端制造装备人才培养平台。
打通人才培养到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关键。3年来,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先后与国内100余家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开展协同创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创成果孵化等方面开展合作。重庆理工大学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投资3亿元,校企共同成立高科技公司—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四合一融合平台,构建创新链和教育链。学院联合重庆机电集团等企业建设高端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聘任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教师挂职企业技术副总、共建实践基地等,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4环4融”培养模式
为产业升级筑好人才“蓄水池”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大批高端制造装备全产业链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卓越人才,是重庆理工大学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的重要使命。
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面向高端制造装备全产业链器件、部件、系统和装备4个关键环节,致力于产教、科教、双创和多学科交叉4方面的融合,打造“4环4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全产业链进课程体系、产业案例进教材、智能育人场景进课堂的机制,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资源课程项目化、双创成果产业化。既切实解决了企业制造装备领域的设计、控制和制造等方面技术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大批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真问题和教学案例。
采用“2.5+1.5”四年两段式产教协同育人培养,设置四年不断线项目制课程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系列课程12门,优化改造专业课程33门;引入数字孪生生产线、工业互联网仿真平台等协同育人教学实践平台;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校企实习基地,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一项项创新举措,形成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良性“生态闭环”,让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决赛银奖、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0余项。学生开发的智能分拣系统、智能MES系统等成果经过合作企业进一步工程化后已推广应用。毕业生在装备行业(领域)就业占比达到68%,为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这一场校、园、企三赢的奔赴中,企业工匠走上讲台,以深刻的见解和前沿的知识服务超1000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实践中培养集体意识、创新中彰显个人天赋。“校园企”齐心孵化出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 21823-2被英国、澳大利亚等6国直接采标应用。
一来一往,学院师生也走进园区,为企业发展献技、献智、献力,支撑数据谷构建“龙头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的创新生态体系,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育人模式立体化
学生就业率超92%、科技竞赛获奖432项
借力扬帆、持续增彩,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将“校-园-企”资源价值最大化,延伸出兼具“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研发成果、国际合作、标准规范”的五位一体反哺人才培养模式。
落地实践中,学院采用“三进二转一同步”方式让科研、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三进”即研究成果进教材、技术开发进内容、企业团队进课堂;“二转”即创新平台转化为竞赛资源、工程项目转化为实训题目;“一同步”指前沿探索与最新技术同步。
这里成为以产聚才的“强磁场”,学院与企业共建“传音智慧终端班”“长安智能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工业智能成为全国软科排名第2的A+专业,3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这里也是以才促产的“快车道”,建成浸入式应用创新中心“一中心”,技术创新平台、测试验证平台“两平台”;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等三种工业4.0场景“三集成”。
秉承“自动同心、其力锻金,自动齐心、求实创新”办学理念,这片人才沃土已然景象万千,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超92%,学生科技竞赛获奖432项,源源不断地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重庆文理学院 练内功搭平台 抢占智能制造“新赛道”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战略布局。
以奋进之担当,赴时代之浪潮。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以“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坚持育人为本,产教结合,创新发展,产业为要,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聚智赋能。
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
加快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
如何摆脱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给出“硬核”答案。
面向产业需求,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业+产业”融合育人战略为抓手,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多家企业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机制,创新重构“2.5+0.5+1”的“五融合,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智能制造产业”留渝人才2000余名,产教融合从“一头热”走向“两头甜”。
在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班上,学生们轻松掌握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与最新工艺。“入校即入职,上学即上岗。”“在真实环境中实践,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学子们纷纷感慨。
目光投向更远处,学院还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分别与俄罗斯的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西伯利亚国立工业大学共建国际实验班,开展“2+2”国际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锻造出一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素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
探索专业建设新路径
大力推动区域产业能级跃升
机械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机械学科获批市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份成色十足的“答卷”,折射出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以专业之“笔”,契合产业之“章”。学院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建设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转型升级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传统专业,积极申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并已获批,构建起服务“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新体系。
在浪潮人工智能实验室,学子们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向机器人发出指令,使其灵活应对多种复杂情况。为打造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学院新建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实训中心在内的共建实训中心3个,建成包括浪潮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内的共建实验室3个,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1个。
在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方面,学院建立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共建的专业课程获重庆市一流课程11门,为培养“智能制造产业”急需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铸造教师成长新引擎
激活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如何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题中要义。
从“独木桥”到“立交桥”,从“单打一”到“共同体”,学院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团队建设。2021—2022年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等企业开展“双师型”队伍共建,在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锻炼的同时,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员来校开展教学、讲座。截至2022年,学院教师中具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73%。
如今,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这片育人沃土加速成长。
近年来,学院获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以适合教育理念为引领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6个+’实践”获特等奖,获批市级教改项目40项,市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计22项,新增市级人才称号3人。“国产大飞机用隔音隔热超细玻璃纤维棉”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
奋楫新征程,扬帆向未来。站在新起点,学院将不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走出“产城教创”的特色办学之路,为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
重庆科技学院 聚焦能源安全 为油气开采锻造安全之盾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而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支撑。
服务“国之所需”,发挥“我之所长”。重庆科技学院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油气安全生产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培养既懂“安全”又懂“油气”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为油气开采锻造安全之盾,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新力量。
瞄准“国之所需”
建设一流油气安全产业学院
什么是一所学校的责任担当?重庆科技学院不仅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中展现出大作为,而且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贡献出大能量。
油气安全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正是其中的一个生动诠释。2006年,学校与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同组建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又在后期加入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院,引入重庆市安全生产协会,形成了“政校企协”协同的四级建构,多主体、强链接、长规划、深融合、重产出,全面拉动了油气安全产业学院的高速发展。
据了解,“油气安全产业学院”主要依托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建设,从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平台。
由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加大政策支持,与学院共建了两个省级实验室,累计完成各类检测类项目500余项,完成各类项目6000余项,经费超2亿元。在重庆市应急局的大力协助下,学校逐步增设了控制布点专业消防工程和特设专业化工安全工程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使该学院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安全类专业最齐全的二级学院。
在快速发展中,学院加强校企双元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双循环的现代产业学院实体化运行模式,即在市应急局指导下,以市安全生产协会为纽带,以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安科公司和安科院为载体,牵手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一个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多主体独立运行的混合所有制的一流油气安全产业学院,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发挥“我所之长”
助力国家油气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志向所趋,定不负所望。责职所在,必全力以赴。重庆科技学院在油气安全产业学院建设中出实招、结硕果,提供强有力智力、人才支撑。
立足学科优势,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建成油气生产安全与风险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等,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2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2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及省部级一流课程12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3个,省部级教育成果奖4个。
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构建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348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覆盖“油气生产过程认知—油气工艺技术风险辨识—油气工艺风险评价—油气生产风险防控”工程链全过程、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工程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平台,创办了品牌化的重庆市大学生安全与应急技能大赛,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120余项(近3年)学生就业落实率超96%。
深化产学合作,促多方共赢。汇聚市应急局、中石油西南油气田等20余家单位,成立了产业学院理事会与30余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成果转化效益总计超过30亿元。制定国家标准2项(牵头1项)、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20余项。联合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牵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学院长期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下属公司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年均安全培训近万人次。
这一份份亮眼“答卷”,是学院勇创新、强作为结出的丰硕果实。学院先后成为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市教委“兴安惠中”国际化安全类人才培养特色化国际项目承担单位,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获评重庆市样板党支部,安全工程系为重庆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发力,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油气安全人才保障支撑。
王小寒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