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因电而兴 逐光前行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电”亮职业教育华彩梦想  

学校智能配网实训基地

过去10年,是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史上浓墨重彩的10年。

从成功跻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第二批学徒制试点单位,到管理关系正式移交重庆市人民政府、开启“委企共建”的崭新局面,再到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潼南校区如火如荼开建……10年间,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由电而生、因电而兴、为电而新,一路逐光前行,绘就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彩画卷。

秉承“立足电力行业、服务社会发展、践行民生责任”办学理念,学校全力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办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正全力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中国一流电力高职院校。

应行业而生 伴产业而兴

树立特色职业教育的领先标杆

作为全国首批7所电力中等专业学校之一、西南地区唯一的电力类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3年的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电力报国”为不懈追求,70年矢志不渝深耕电力职业教育,锻造出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品牌。

学校紧紧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积极打造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覆盖能源电力的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覆盖火电、水电、核电、光伏、风电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领域,覆盖400伏—1000千伏民用至特高压的全电压等级,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集群,成为国内拥有能源电力专业最全的高职院校之一。

如今,学校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专业互补”的专业结构和布局。近年来,增设新能源装备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专业,积极筹备申报储能、氢能等双碳领域专业。特别是运用新工科思维和数字化、智能化理念,服务传统电力专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核电、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等专门人才,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校紧扣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和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于2018年成立了重庆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在专业建设、师资锻炼、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与海装风电工程技术公司、国网重庆综合能源公司等多家公司以组建订单班、共建实习基地以及共建示范项目的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在电力人才培养上开辟出特色路径。

建双师团队 育拔尖人才

塑造高质量就业的排头尖兵

2020年10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潼南区正式签署潼南校区建设协议。为何学校能成功进驻潼南,成为潼南区第一所大学?理实结合、技高能强的双师团队和敬业、乐业、人人出彩的电力人才就是底气所在。

10年来,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双师团队,实施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制度,建立校企人才交流互换机制,通过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学生培养等方式提升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培训能力,让老师们文能上讲台、武能下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重庆市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建的教师工作站、教师企业生产实践基地、企业专家工作室、技术工作站等教师实践平台,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沃土。

截至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70%,专任教师中有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10名、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推广专家和评标专家45名,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教书育人楷模等10名,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8个。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致力于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于2017年批准成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联合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探索“六段递进、工学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学生迅速成长为企业中坚力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敬业乐业,深受广大企业欢迎,其中不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工创新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等杰出代表,就业率、就业质量一直居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送教授入企 引工匠进校

打造助推企业升级的智慧驿站

在办好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上,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依托电力行业专业师资和设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了产业链、专业领域、技术等级“全”覆盖,设施设备“真”还原,服务领域“广”泛,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平台,积极服务“双碳”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等,助力能源电力行业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助推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依托“全、真、广、新”的培训平台,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形式,多措并举,为“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石油、轨道交通、海装风电以及其他能源系统行业和地方中小微企业员工提供技术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取证和能级评价鉴定、职业技能竞赛、企业人才当量提升、终身教育等多层次培训服务,送培企业除川渝地区外,还包括广东、新疆、甘肃、河南、贵州、内蒙古、东北等地区。

2021年,学校培训服务人员达到1.2万人次,承担各类继续教育服务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数的1.5倍以上。

近年来,学校签订社会服务合同361项,累计社会服务收入3655万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超3亿元。学校依托校企共建的智能配电网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监督、送变电设计、设备监造和抽检等技术服务,近5年获技术服务金额近75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能源电力专业特色优势和电力职教品牌影响力,学校还通过送教进企、引训入校、合作培训等多种方式,服务50余个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助力中国电建、中国华电等国际知名企业走出国门,开展“一带一路”海外项目。

助乡村振兴 担民生责任

点亮社会服务的梦想之光

高职教育专业性强、应用性强,在服务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直以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坚持扎根基层、服务民生,扛起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和专业技术优势,学校牵头建设了重庆智慧家居科普教育基地,设置智慧家居常见应用场景,在宣传普及“物联网·智慧家居”绿色发展、居家安全、智慧生活的相关知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今已组织了100余场专题活动,服务2万余人次,相继获批为市级、国家级电力科普教育基地。

在引领智能新生活潮流之外,学校把师生大展拳脚、学校大有作为的舞台放在了广袤乡村,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等切实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以互联网营销新技术助农兴农。学校与彭水、万州、垫江多个乡镇签订了教育帮扶协议,通过培训帮助村民提升新媒体运营技能,通过电商打开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搭平台,建品牌,学技能”的模式有效帮助当地销出产品、留住人才。其成功经验已入选我市“职业院校服务重庆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

又比如实施乡村振兴“农光项目”。采取“镇党委统领、村级党组织牵头、帮扶集团党委共建”校地合作产业发展模式,在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发展“光伏+种养”农光互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体产业,后期会将发电出售给国家电网,同时在电板下套种中药材黄精,预计每年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此外,学校还连续多年通过暑期“三下乡”、实习实训等诸多形式,组织师生为垫江县大石乡开展电工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村民电工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在砚台镇太安村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学)基地,将思政课堂开进田间地头,点亮村民“梦想之光”,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巨大潜能。

陈燕华 王德良 图片由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