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夺得金牌
学校斩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
2021年,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排行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位列全国第四;学校是全国唯一获批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双基地、专家指导组双组长的高职院校;学生获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学校是重庆高职高专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回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双高”建设之路,类似的“唯一”的奖项还有很多。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作为首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学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开放合作、专业建设,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期许和机遇切实转化为“双高”建设的智慧和效能,从“大有可为”迈向“大有作为”。
高水平党建引领 激活“红色动能”高扬发展之帆
日升月恒,江海奔流,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非凡10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实现了从国家“示范校”到“优质校”再到“双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党建是学校发展的“红色引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党建。
作为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示范高校、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高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形成了“一个目标、双线融合、四横四纵、四有四新”的“1244”党建工作体系。
学校党委以政治学习、政治把关、政治执行、政治责任为路径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形成推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落实的“闭合回路”。近5年,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均被评为“优秀”等次,全面从严治党均为“好”的最高等次。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学校坚持以“四维协同”培优,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通过抓好顶层设计、抓住育人关键、创新育人形式等重点举措,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四维协同”育人格局。
“双高”建设以来,学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思政类课题9项。2022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典型案例一等奖1项,劳动教育案例作为重庆唯一高职院校入选教育部劳动教育典型工作法汇编。
通过“领头雁”工程、“标准化”建设体系、“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和党建工作品牌,深化建设党委好班子、打造总支好品牌、培育支部好典型、选塑党员好榜样“四好”工程。推动形成“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的基层党建生态,形成“校企党建翼联”“党员积分卡”“VR党史学习”等党建特色品牌76项。
近3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入选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
高水平人才筑基 培养卓越人才强志气、壮骨气、增底气
2022年10月19日,日本京都,来自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国手李小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赛项,一举夺得金牌。
从一名普通的高职学生到成为世界冠军,李小松的成长之路恰如其分地印证着学校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之路。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生为本,着力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在育人模式、育人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屡出新招、实招。
学校创新“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建立“项目载体、大赛引领、培训支撑”人才培养梯队,为重庆“芯屏器核网”智能高端产业提供“人岗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满足“偏才”“奇才”个性化成长需求。2018年,学校率先提出了“技术技能教育的英才育人”理念,启动了“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工匠工坊支持计划”“卓越人才星光大道”奖励计划,为“重电学子”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着力培育大国工匠。
2018年以来,学校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复合型人才、高端专门化人才,共组建44个“试点班”和89个“工匠工坊”,培养学生近3000人;奖励“重电英才”“知识学霸”“技能专家”“文体明星”“社团精英”“创业达人”各类学生307人。
学校紧跟行业需求,围绕学生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构建了通专融合的“2平台+3模块”的随产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破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阶段割裂开设的惯例,配套推行“三选一增”个性化实施机制,在全国首推绩效学分制,满足学生兴趣和差异化发展需要。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李小松、王杰,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陈思源,华为HCIE-cloud(云计算领域)重庆市高校在校生认证第一人潘治宇等一大批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340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和金牌91项。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高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排全国第一。学校“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电子信息类专业能工巧匠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分获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高水平科研赋能 挺起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重电之脊”
高校是人才、技术、资源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近5年,学校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10项、重庆市社科奖4项,承担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9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重庆市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12项;“双高”建设以来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排名全国高职第三。授权国家专利1434项,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数排名全国高职第五……
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增强、创新高地的进阶。
学校建有“沈昌祥网络空间安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硅光子千人专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中心”“重庆海智工作站”“重庆高技能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重电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有“城市建筑智慧运维管理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精密加工及在线检测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8个市级研发平台/团队,建成“陈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4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
为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在高职院校中率先谋划“人员独立、绩效独立、运行独立”的创新机制,打造“大数据与最优化研究所”。依托该平台,学校面向教育行业,开发了云网边端协同的智慧教育管理云平台、云网协同模式下常规教室智慧管理平台等新产品,为我市8个区县、10余所职业院校的智慧教育提供了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面向医疗健康领域,围绕全市智能机器人及医疗康复设备等重大战略,开发了“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等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国内运用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空白,投用3年康复受益者达33.6万人次。该成果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前,学校正进一步深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聚焦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环重电创新生态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向布局7个科研平台,与杨新民教授团队协作共建“重庆国家应用数学创新中心”,建设科学城“大创谷”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大力加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高水平开放合作 让“重电”品牌亮相中外“朋友圈”
自2012年与华为开启合作以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先后建立了“华为认证培训中心”、全球首个“华为实训基地”、国内首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10年探索间,重电创新提出“三共三享”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合作领域从原有的培养ICT人才逐渐扩展到产学研各类项目合作,着力推动产教科深度融合,共同输出行业解决方案和应用技术,输出大量ICT复合型人才。学校获评全球唯一“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称号。
开放、合作、共享,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双高”建设中的又一个“招牌”。
面向工业互联网、5G智能化发展,重庆电子工程学院牵头成立“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探索多元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学院;率先发起成立“长江经济带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搭建起“院校—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生共进的互动桥梁,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技术革新、科研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例如,学校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跨界合作,共建长安汽车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首创性提出“群工群学”育训理念,跨界搭建“双岗双驻”培训师资融通新路径,形成“四贯通·三交互·两共学”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余期,培训学员15万人次,项目获国家级荣誉20余项、省部级荣誉30余项。
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对接专业群建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等10个校企联盟以及“重电—华为ICT院”等16个产业学院,在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重电范本”。
随着学校开放合作的步伐不断向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大。
学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建成“中国际学院中非(乌干达)ICT学院”“中德(西南)职业培训学院”,为中国优质企业“走出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中乌鲁班工坊打造国际化课程体系,为乌干达提供职业教育支撑;牵头成立中非(重庆)职业教育联盟,为中国职业院校赴非洲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通过“中文+职业技能”国际项目,为南非、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培训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
链接>>>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驱动“产学研转创”深度融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紧跟国家、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战略,紧密对接重庆市“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构“物联网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建筑智能化”等突出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特色的14个专业群,打造专业群“高峰“”高原”“高岗”,形成对接智能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品牌。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
为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学校成立“物联网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该专业群构建“三共三享三自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资源标准体系、教材开发新模式、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等,均取得显著成效,该专业(群)排名稳居全国前二。
近年来,该专业群积极践行践行“1+X”证书制度,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基于“633”教学资源开发规范,开发教学资源3000个,建成课程资源51门,开发新形态教材32部;创设“平台+模块”团队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教法,立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16项,发表论文127篇;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8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0人),并成为该领域协作共同体牵头单位。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6项。
聚焦物联网产业领域,该专业群创新“权益攸关”共建共享运营模式,形成“多元参与、优势互补、融合创新”科技创新平台共建模式,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联合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为物联网产业链上企业开展技术攻关61项,累计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28亿元。
数据显示,学校连续3年荣获“重庆市物联网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有力支撑了地方产业发展;主持了教育部电子信息子类专业目录修订,研制国家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践标准14项;编制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标准,成为该领域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示范;研制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12个,研制“‘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教材开发指南”(规范),为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做出了贡献。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群
背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工巧匠模式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面向数字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特色统领办学特色,重构突出数智化特色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群,系统构建“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孵扶联动”能工巧匠培养新模式,在产教协同、能工巧匠培养、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依托国家示范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学校建成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等产业学院3个、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专业2个,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智谷、西永微电园3个园区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6个。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产业转型,学校构建“双能支撑”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创新能力;创新实施人才“引育工程”,打造“匠师协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水平混编双师队伍;打造校内项目孵化平台与校外发展扶持平台,持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行企资源的不断聚集、人才培养路径的不断拓宽,学校以国际化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先后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教育机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技术移民、境外实习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托重电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展“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扩大中国数字经济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和发展;开展海外高级研修培训,提升数字经济技术技能。
王小寒 朱朝燕 覃燕 图片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