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刘雅林: 把科技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人物简介

刘雅林,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二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教育督导员,于2008年获得“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全国优秀机器人教练员”称号。

人物简介

刘雅林,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二级教授,西南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教育督导员,于2008年获得“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全国优秀机器人教练员”称号。

在这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潜下心来进行科技活动?

“要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实现成长,需要我们把科技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20余年的刘雅林在与记者的对话中给出的答案。

“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项目中每一个环节中的要求。”刘雅林解释道。

据了解,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刘雅林坚持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锤炼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本身,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刘雅林表示,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以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在对学生的辅导和教学过程中,他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坚持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从教师方面来说,‘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与‘学’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刘雅林感慨道,“我曾经担任重庆八中科技活动总教练,后来又担任重庆巴蜀中学副校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不同的学生打交道,与他们产生思维的碰撞,让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