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谢更新: 拓展人类宇宙生存空间 培育出月球第一片绿叶 本报见习记者 魏星 

谢更新在CE-4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报告会上。(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谢更新,1971年生,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载荷总设计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我国航天强国战略纲要编写组专家。

古往今来,多有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寄予情思。忽似瑶台镜,忽作白玉盘,人们对月亮的遐想与向往从未停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这片神秘的土地。

2019年1月,由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载荷总设计师、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牵头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登陆月球背面,完成了人类首次月面生物试验。

"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总重量3公斤。里面搭载了马铃薯、拟南芥、油菜、棉花、果蝇、酵母6种生物以及18克水、土壤等必需品,为了保证温度适合其生长,还封装了一个大气压的空气。可见,这“奶粉罐子”体积虽小却五脏俱全。

“在此之前,科学家在空间站以及其他航天器上,开展过多次生物生长培育试验,但在月球上,这还是第一次。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谢更新说。

面对发射、飞行、月球表面恶劣的环境,种植还面临诸多挑战。谢更新介绍,“月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大致为28天,昼夜温差大,白天高温可达到13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低于零下180摄氏度,无疑是生命的禁区。”除此之外,动植物的生存还需要面临高辐射、高真空、低重力等恶劣环境,这些都是要克服的难题。

“生物科普试验对生物物种的筛选有着非常严苛的条件,光是物种选择就耗费了两年时间。”谢更新说。由于“小罐子”空间有限,对于生物物种的筛选除了体积小,还要考虑人类生存必需品等等因素。

在完善的设计之下,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凭借着高度密封的抗压能力,通过了发射和着陆等阶段严酷的力学考验。2019年1月5日20时,地面接收数据显示,载荷内喜温耐热的棉花种子顺利完成了发芽生长的过程,人类首次在荒芜寂寥的月球表面培育出了第一片绿叶。

人类为了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空间,一直在不懈努力。谢更新激动地说:“此次月面生物试验,有利于我们去了解外太空,为人类开展地球外星球生存提供技术保障和奠定基础。”这一成果,不仅引起国家领导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还得到境内外的CNN、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央电视台等上千家媒体深入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谢更新一直致力于航天科普工作。2019—2021年,他带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在重庆、北京等地共作130余场报告,个人开展专题报告80余场,现场观众超过5万人,其间还带领团队赴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发表演讲以及举办讲座和展览等,向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生物学、宇航科学等知识,宣传我国取得的探月成果和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影响深远。面对未来漫长的科研岁月,他和团队将一如既往秉持初心,不畏挑战,希望为中国的深空探测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