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探索一条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巫溪乡村振兴调研侧记 本报记者 赵伟平 

6月13日,出席重庆日报基层理论调研基地授牌仪式暨巫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等内容进行了调研。

乡村治理各有特点值得总结提炼

“别看木龙村现在发展得好,前几年却是一团糟。”当天上午,调研团走进木龙村广场,凤凰镇党委书记郑明祥就介绍道,过去木龙村环境脏乱差不说,还存在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邻里矛盾多等问题,是典型的“后进村”。

后来,村里一方面通过返聘有威望的退休党员干部,配强村支两委力量;另一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四小四大”(即小网格大管理、小志愿大服务、小家风大民风、小融合大治理)乡村治理模式,“后进村”才终于变成了先进,全村的家风、民风、村风不断好转,村级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也不断提升。

随后,专家学者们又乘车来到古路镇观峰村。

近年来,为培育文明乡风,观峰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大力整治“无事酒”,抵制奢侈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低俗风气。同时,村上探索推行党建统领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将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8个微网格,从党员、村民代表中优选了8名公道正派、热心为民的人出任微网格员,具体处理村民的大小事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当天上午,调研参观完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市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斌对两个村探索的乡村治理模式给予肯定。他说,巫溪县乡村治理紧紧抓住了“乡土”本质特性,牢牢把握了“村里”社会属性,构建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治”体、“理”制,将乡村治理的主动权赋予本村本土,将乡村治理的事务落实到田间邻里,实现了乡村治理效能向乡村治理效益的转化,值得好好总结提炼。

农文旅融合发展可圈可点值得推广

“想不到一个小山村不光有奶茶店,还有旗袍体验馆……”13日下午,乡村振兴调研活动走进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专家学者纷纷发出感叹。

龙池村地处“秦巴旅游圈、神农架旅游圈和三峡腹地旅游圈”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为寻找发展出路,龙池村结合该村实际,以传统农耕民俗为底蕴、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轴、以春夏秋冬为组团、以五色田园为点缀,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今年“五一”小长假,龙池村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约150万元。

听完介绍后,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旭森认为,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其本质就是让优质的“特色资源”转为“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满足“特定需求”,龙池村做到了把优势和基础变成特色,可圈可点值得推广。

为巫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在文化的挖掘保护上,巫溪走出了一条属于巫溪特有的文化保护之路。”在14日上午召开的巫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秦红雨说,在龙池村,当地群众通过组建文艺宣传队引领培育家风、民风、乡风,不仅让社会治理充满人情味、人文气,也推动了当地文化不断创新。

针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他建议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不要隔断乡村自身的历史;二是要肯定农民的主体性,强调农民的参与;三是要彰显自身的特色;四是政府要加强文化的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调研团专家、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凤太建议,巫溪要紧紧抓住消费人群这个关键。

张凤太说,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人们更注重精神消费,需要有更多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另一方面,村里也可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塑造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旅IP。